“在沙河邓城镇段,看到河面很宽阔,三三两两的农妇在河边洗衣服。河对岸的浅水区,几个调皮的孩子光着身子戏水。十几年前的我,也曾和他们一样,在炎热的夏季躲到清凉河水中避暑。自上小学以后,水质恶化,臭气熏天,父母再也不让孩子下水。从此之后,沙河戏水就只留存在我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位河南周口的志愿者关于家乡河流的深刻记忆。这段话源于“我为家乡测河流”活动。
《“我为家乡测河流”之大学生黑臭水体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公布。由“北科智库”主办的环保实践活动从全国39所大学的2000多位志愿者中,遴选出75位大学生开展实地水污染调查。志愿者在今年夏天检测了83条河流和湖泊,研究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健康状况怎样。
童年的河流,现在好不好?
河流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记忆。谈论河流,不仅是谈论当前水质,还有它的变迁。
黑臭水体是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环境生态问题,不仅影响城市景观,还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发表在《环境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黑臭水体20米范围内就出现微生物的聚集现象,100米之内常住人群会存在明显的健康风险,200米范围内都可以发现微生物和细菌污染现象。这意味着如果是孕妇、儿童、老人等体质薄弱人群,很可能会面临致病的风险。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提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
活动顾问、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结合国家‘水十条’以及省会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开展了大学生测河流活动。黑臭水体治理不能仅靠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学生都是治理黑臭水体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
本次活动由入选大学生志愿者自行选择家乡、学校所在地河流(湖泊),共检测了83条水体(有两个水体检测了两个不同段),检测点涵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监测表明,河流污染还在继续,多位志愿者都观察到了河流被排污口、生活垃圾污染的情形。
报告和感受,为何不一致?
志愿者一次次行走在河堤上,一遍遍向行人询问,最终让点滴数据汇集起来,让人们得以窥见中国的部分河流生态。活动总计收到了85份检测记录、71份调查问卷。
鉴于可操作性,活动主要检测溶解氧和透明度两个指标,要求每个水体、每条河段至少检测3个点,且每个点至少要测3次。
《报告》结果显示,85份检测记录中,“无黑臭”的为55份,占比约为64.8%; “轻度黑臭”的为29份,“重度黑臭”的为1份。也就是说,显示为黑臭的有30份,占比为35.2%。
回收的71份问卷中,显示为 “黑臭”的47份,占比约为66.2%;“无黑臭”的24份,占比约为33.8%;“黑臭”的问卷中,有26份总体上认为单季节有黑臭,即一般为夏天或秋天发生黑臭现象。
通过问卷调查所发现的黑臭水体比仪器检测的更多。这是为什么呢?《报告》主笔人洪广玉分析道:“一方面,仪器检测本身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跟检测时间、断面有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河流以前污染很严重,经过治理已经有所改善,但依然偶尔有黑臭。
截至12月2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的名单公布为2014个。而百姓却认为身边的黑臭水体比这个数字要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彭应登表示,公布的名单是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但是百姓身边的黑臭水体也存在于郊区和农村。还有就是,由于南北方差异,尤其在北方夏季,有些黑臭水体季节性比较强。再就是,政府往往更多地关注纳入环境功能区划的公共水体,像一些公园或小区的景观湖泊等较小的、局部水体,其公共功能不强,没有被地方纳入环境质量考核。
“其实,不管大的还是小的水体,都应该纳入政府整治名单。因为小的水体是大的公共水环境的组成部分,是水系的末梢神经。在治水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消除水环境治理的这些盲区。”彭应登说。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规定,60%的老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老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河流修复中心主任丁爱中表示,老百姓感受和测量指标之间是有差距的。城市黑臭水体识别主要针对感官性指标,“黑”是眼睛看的,“臭”是鼻子闻的。仅仅通过几个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黑臭的问题。黑臭水体未来治理得好不好,要靠老百姓说了算。《指南》里也要求公众参与,百姓打分。
■启示
河流周边的居民感受是最真实的,但目前评定黑臭河流时,调查问卷的方式采纳的不多,居民的声音没有完全反映出来。今后,相关部门需要对河流水质进行更全面的核实,包括将河流周边居民的意见作为评定黑臭水体的依据之一。
大河被重视了,小河怎么办?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大二学生魏连雪,家住天津市宁河区东白村,她选择了家附近的潮白河和卫星河两条河流进行检测。此外,她还用仪器测了村里的一些小河。
“我更想提及的是那些不知名的被遗忘的小河,他们到底被污染到什么程度?经过测量,河流水的透明度不足10厘米,溶解氧也在2.0以下。水的颜色已经难辨,并散发出阵阵臭味。小河就像村子的眼睛,很明显,我的村子已经失明了。”魏连雪说。
■启示
全国的河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抓大放小”的思维并不适用,因为对改善全国河流的总体生态不利。在治理黑臭河时,也要重视小河的疏浚和治理。否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臭水沟将来或许会对大河流造成致命打击。
修坝筑堤换水,治标还是治本?
家住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中国农业大学杨艺涵在最后一天测量茨山河时发现,第一个测量点的上游有一个排水口,有大量相对清澈的水从管道中流出。这让杨艺涵突然醒悟,为什么水质从第一个测量点到第三个逐渐变差。因为第一和第二测量点都在公园内,第三个测量点在稍远一点的居民区附近,公园里的水不能太脏臭,所以就有了向河道注入清水来掩盖水体污染的方法。
黑臭水体治理不能病急乱投医。目前,有些城市对于黑臭水体治理采用了修坝筑堤、放水冲污的方式。这些方式更多是出于“景观”考虑,但对恢复河流生态帮助不大,是“治标不治本”。
■启示
河流治理不是面子工程,不能只着眼于“景观”,而应该控制污染源,立足于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让城市、居民和河流找到和谐共存的办法。每条河流都有其特点,由于地理历史情况、污染源不同,水质生态也有相当差异,无法简单地用一些指标反映出来,每条河流都需要“单独建档”。
专家说
河流怎样才算
恢复原始生态?
有一部分河流经过持续治理水质已经在好转,但离原来的“天蓝水清”还有距离。此外,即便有些河流检测指标达标了,也不意味着河流已经恢复原始生态。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认为,河道保持生态功能的条件之一,便是水质全面达标,不能仅是化学需氧量、氨氮主要指标达标。
水质不能卡在达标线上,河道还需有稀释的清水。河道需保持一定的生态流量,这是维持河道生态功能的必要条件。若仅仅是处理后达标的Ⅳ类或Ⅴ类废水排入河中,由于夏天温度高,水体循环慢,也可能会出现轻度黑臭现象。
一般来讲,河道生态基流应该大于正常流量的10%。河道的水生态和两岸的陆生生态才能发挥正常功能。(据中国环境报)
COPYRIGHT © 2015 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陕西环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347号 陕ICP备15009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