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为什么推行分类后得到的还是混合垃圾?垃圾分类了,是不是等于减量回收?针对这些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日前接受了媒体采访。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相关媒体日前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请他谈谈对垃圾分类的看法。
一问: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答:垃圾分类是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标志,是人人均可参与其中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方式。垃圾分类在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却十分必要。我们追求进步,崇尚文明,希望有碧水蓝天净土,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来。
二问:我们经常看到垃圾分类了,环卫车辆收运时又混在一起了。为什么推行分类后得到的还是混合垃圾?
答:垃圾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分类是我们的责任。排放在先,环卫车辆收运在后,我们应先尽到自己的责任。分类是举手之劳,马上就可以做到,环卫还得配备分类收运车辆、建设分类处理设施,征地可研环评公参招投标设计建设运行一关一关过,滞后一些也算正常。
三问:垃圾分类了,是不是等于减量回收?
答:垃圾分类肯定有助于减量回收,但本身并不等于减量回收。分类了,垃圾相对纯洁干净了,回收利用就更为清洁高效经济了,所以说分类有助于减量回收。但是,一堆垃圾分成两堆、三堆,总量还是那么多,并没有减少,只有在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得到利用,才算真正实现了减量回收。比如,废塑料分出来,到了规范的塑料再生工厂去,加工成新的产品,当然是减量回收,但是如果到了不规范的土作坊,乌烟瘴气条件下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就只能说是污染扩散。
四问:大家都说“垃圾是资源”,但您一直强调“垃圾首先是污染源”,这不是给垃圾分类“泼凉水”吗?
答:如果一味强调垃圾是资源,那大家会觉得,垃圾都是资源了,为什么还要我减量、分类、付费啊?应该鼓励我多产生垃圾才是,多产垃圾就相当于多生产资源了。生产了资源,还让大家分类,不是给大家添麻烦吗?如果说垃圾是污染源,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就都是污染者,污染者对于控制污染负有当然责任,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垃圾减量、分类、付费就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五问:有的地方已经买了分类运输车辆,建了分类处理设施,可为什么运行效果不是太好,是什么原因?
答:那是因为收集到的“分类垃圾”实际上还是混合垃圾,只不过是品质稍好一点的混合垃圾。理论上只有100%的居民都严格按照要求做到分类投放,我们才能得到理想的分类垃圾,很可惜,实际的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居民由于种种原因做不到。
六问:为鼓励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很多激励措施,为什么过一段就推不下去了呢?
答:通过正面激励来推动,潜台词是说你参与垃圾分类是在做好事。如果我们从垃圾是污染源的定位出发,因为垃圾是污染源,你不分类就是污染环境,污染环境当然就是做坏事,让“不分类就是做坏事”的观念深入人心,可能更管用、更长效。
七问:一方面在推动垃圾分类,另一方面又在推动垃圾焚烧,这不矛盾吗?
答:目前,日本垃圾分类做得最好,垃圾焚烧最为流行的也是在日本。在日本约80%的垃圾焚烧处理。分类越好的国家,越流行焚烧,而分类越差的国家,越排斥焚烧。分类跟焚烧不但不矛盾,反而是标配。分类不是为了不烧,而是为了好烧;分类做不到不烧,但可以做到少烧。为什么分来分去还是离不开烧?有的垃圾必须烧掉,才能彻底消除隐患。对于有的垃圾,焚烧与其他方法相比,监管起来容易多了。
八问:推动垃圾分类,您最担心什么?
答:对于垃圾分类,我们会出台很多相关措施甚至激励机制,包括中央、省、市远景激励、绩效考核、分解责任。但实际上基层的落实往往是最关键的,是最容易落实不到位的。所以,推进垃圾分类,最担心的还是落实不到位。
垃圾分类中央重视,方向已明,大家齐心协力,求真务实,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设施建设多管齐下,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中国垃圾分类的步伐一定会加快,目标一定能达到。
九问:垃圾处理企业按处理量收费,垃圾处理企业对分类态度积极吗?废品回收企业的春天是不是来了?
答:这就需要政府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筹考虑,在算清总账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要推动分类,设施建设就要按“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形成系统,废品回收系统与垃圾处理系统要协调一致,经济补贴就要适当向前端延伸转移。如果经济补贴只针对末端处理按量计价,那垃圾处理企业对垃圾分类与减量回收当然没有积极性。
废品回收系统长期以来为垃圾减量分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大减轻了垃圾处理系统的负担,但却得不到应有的补贴,造成两个恶果:一是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不同废品价高的有人收,价低的没人收,同一废品价高时有人收,价低时没人收;二是回收利用因陋就简以降低成本,安全环保及产品质量都得不到保障。
垃圾是污染源,废品也是,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差别。在发达国家就没有垃圾、废品之分。废品向垃圾看齐,才能名正言顺地争取政府的经济补贴,光明正大地要求社会承认它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巨大贡献。当然,必须要有心理预期,全过程处理成本会提高,环境风险暴露点会增多,必须有精巧的制度设计和足够的监管能力作为保障。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春天来了。
十问:垃圾到底应该如何分类呢?如何处理厨余垃圾?
答:垃圾分类要“因地制宜”。垃圾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高效、更清洁、更安全地处理垃圾,以改善环境质量,到底分什么,怎么分,视当地垃圾处理系统现状与规划而定,因时因地而异。认真务实推动垃圾分类的地方,一般会根据分类处理系统现状及规划要求,明确垃圾分几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东西,怎么分类,怎么投放,并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宣传教育。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二分法(干的与湿的,或不会烂的与会烂的)、三分法(可回收,有毒有害,其他)、四分法(可回收、有毒有害、厨余、其他)。
特别提醒大家,不管是在推行分类的地方,还是在尚未推行分类的地方,我们都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将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放进垃圾桶之前,先尽可能将水沥干,垃圾含水率降低了,重量就减少了,品质也提升了,后续处理过程的资源能源回收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水平也就提高了。这是人人都可以轻松做到的,但对于垃圾减量和提质意义重大。(据经济日报)
COPYRIGHT © 2015 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陕西环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347号 陕ICP备15009596号-1